【言·淮高文苑】淮高文苑第十六期

发布时间:2022-07-01 点击次数:10146

年味

许松松老师

 王伯忧先生久居南京,然而对于北方年俗掌故尤为熟稔,常对我叹道:恨不能到北方过年。来北方过年倒不难,难的是王先生认为的“过年”即使在现在的北方,恐怕也不多见了。

北方过年,最是热闹。俗语道:过了腊八就是年,这是实话。去年到山西,有幸一睹黄土高原的年味。山西过年从腊八开始,要到正月二十五才结束。如此隆重且漫长的节日,包含了大量的期盼:祭星神、祭灶神、祭仓神,迎“老鼠娶亲”……而所有的祭神仪式最后都变成众生的狂欢。大同闹社火,很是有趣。大同出煤,依旧俗于除夕晚上以煤为砖,垒成塔状。一到交岁之时,家家点燃煤垛,旺火冲天,鞭炮不歇,儿童互相串门嬉戏,老人围坐炭火守岁,此风俗为别处所无。《大同县志》载:“元旦,家家凿炭伐薪垒垒高起,状若小浮图。及时发之,名曰旺火,即省城达达火也。”

无论江南江北,腊八开始,年味渐浓,赶集时最是明显。卖年画的,卖历书的坐地而沽。卖糖葫芦的、吹糖人的、卖年糕的、卖干果的,一步三吆喝。大人要给孩子买新衣服,也要准备各种年货。鱼是必不可少的,中国人讨口彩的最佳搭档便是鱼。至于如何制作腌鱼,各地都不相同。淮安旧时是南船北马交汇之处,南北方口味兼顾。盐少则鱼不干,味淡而肉不腥。过年必吃大糕,大糕之物,与南方云片糕相类。淮安旧俗:初一吃过大糕才能说话,俗称“开口糕”也。绍兴亦有类似风俗,鲁迅在《阿长与山海经》中写长妈妈大年初一让鲁迅吃福橘,吃过才可说话,谓之“一年到头,顺顺流流”。又做香肠,无川渝的辣,有闽浙的香。东北做血肠,猪羊血混以葱姜末、油盐灌入肠衣煮着吃,据说滋味甚佳,我却不敢一试。北欧也做血肠,我想恐怕没有中国的好吃。

旧时春联多为手写,村里老学究研磨蘸笔,须臾立就。写毕四顾,便有喝彩。各家喜滋滋带回去,将大大的福字贴门上,左看右看,煞是满意。堂屋的门上贴年画,多是些拿鞭执锏的武将、迎财送宝的童子。也有贴财神的,贴鲤鱼的,花花绿绿,喜气洋洋。河南、山东一带除夕夜在大门口横一木拦门,谓之“聚财”。年货靠囤,早年间没有大棚,南方菜也运不来,家家户户挖地窖存大白菜。地窖口要贴上“五谷丰登”,猪圈旁贴“六畜兴旺”,灶台边要贴灶王爷像,托付“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现在很多人家换了煤气灶,我想,灶王爷的像恐怕没地方贴了。

准备好氧气再攀峰

高一(2)班  郁湘媛

当社会风气日益浮躁,自己不想用力于是“望人穷”的人也愈多,当你想认真地坐下写拓展,周围便会有一片“你好卷。”哪怕只是安静专注地完成作业,都会有人想拉你出去玩,你耐不住说,去了,于是被拉离了攀峰的道;你不胜其烦,死活不去,便会有非议传来“那么认真也没见她考第一啊。”别人在聚会你在用功,于是与你的感情淡了,逐渐你会发现自己变得孤独。如果忍受不了这种孤独想去重新系上这些线,那么之前的用功又会前功尽弃。

所以,我认为,要准备好“氧气”再攀峰。

这里的“氧气”并不是化学中的O,而是自己向上的决心与接受孤独的勇气。纵观历史,许多伟人在攀峰时都是独自一人,“高处不胜寒”也不是说说而已。赫胥黎曾言:“越伟大,越有独创精神的人越喜欢孤独。”身边的人多了,嘈杂了,反而沉不不心来,只有自己准备好氧气,进入孤独,才能沉静地思考。或许我们也可以学古人一般“我来无伴侣,把酒对青山”、“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如果没有准备好氧气,过于在乎身边人的评议,那么终究会因为心思不定而缺氧。王安石后来性情偏激;牛顿处处针对胡克;杨蕾通敌20年,无非是在身处针对中不能平稳前行,没有准备好自己的氧气,于是在孤寂中扭曲了性格,如果大家都能如莫言一般“风雨不动安如山”,那么再大的困难也阻挡不了我们“攀峰”的步伐.

当然我这里的接受孤独,仅仅是身边人际中的孤独,如果你准备好了氧气,那么你的精神便不会再孤独,当一个人能泰然自若的在社会上身处孤独,那就说明了他的精神足够丰富。所以,丰富内心精神,也是准备好氧气的重要事宜.

也许有人会说:“人都是群居的,哪里能一直孤独地走一生?”别急,攀峰所备的氧气是过程性的,到了顶端,自然会碰到那群志同道合人,至于那些在路上因为三观不合而与你分道扬镳的人,也会在山麓与同属她那群体的人汇合。

倘若能幸运地在半山腰遇上一群知音,那么是再好不过了,因为真正的知音是想同你一起攀登,而不是把你拉下悬崖,有了知音,你就不用孤独,也可以同时享有身心的满足,不过有备无患,提前准备好氧气总没错。

时代浪潮中,我们如登珠峰的勇者,欲上青天揽明月,那么如何上青天,如何揽明月?就让我们准备好氧气去攀峰探寻吧!请坚持:“风雨泥泞,砥砺前行,星光暗淡,年少无畏”。

不一样的绿豆汤

高一(2)班  陈嘉怡

从我离开她上学开始,她的一颗心便全拴在了我的身上,都说红豆是“此物最相思”,唯独她与众不同,竟是用一颗颗绿豆串起我和她之间的盈盈一线。

小时候,最爱的便是奶奶用自己种的绿豆亲自熬的绿豆汤,每当我在外面玩的满头大汗时,总能在回到屋里喝上一碗冰凉的绿豆汤,暑气全消。因此,奶奶的菜园里总流出一小块地来种绿豆。

炎炎夏日,烈日当空,她弯着腰在那块小菜地里忙活些什么,好奇心的驱使下,我悄悄来到她身旁,看着她的一举一动,她用手轻松地在松过土的地面上挖出一排排深浅一致的整齐小坑,本不细腻的手因沾上泥土而更显粗糙,又认真地从旁边的袋子里挑选绿豆,扔进小坑,再用手把土填进小坑、浇水,一颗晶莹的汗珠顺着她脸上的“沟沟壑壑”落到地上,留下一点水印。

我蹲在一边问:“奶奶种的绿豆是不是很快就会长出新的绿豆芽呀?”她站起身,洗了洗手,边擦汗说:“当然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嘛。”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算是明白。她拉起我往屋里面走说:“记住,种下什么就收获什么。”阳光照在她布满汗珠的脸上,反射出莹莹光亮,更显清晰。

时间一天天过去,绿豆种了,收了,又种了,又收了......

有一次回老家,恰逢她种绿豆,还是那样烈日当空,那块地,不同的是她那更弯的腰,更多的皱纹。她像往常一样,为我煮了我最爱喝的绿豆汤,依旧是清凉解渴,还是家的味道。望着我,她那有些浑浊的眼睛里闪出欣慰的目光。

种下的是思念,长出的就是思念豆。别人的相思豆是红豆,而我与奶奶的相思豆却是这不一般的绿豆。

如今时隔多年,奶奶的那块小菜地变成了城市的一角,我再也没喝过童年时那种清凉纯粹的绿豆汤了,那清凉解暑的绿豆或许是我那童年留给我最后的回忆了。

认识“界”,思考“界”

高一(2)班   徐婧怡

国有边疆,守护边界;法有底线,不可跨越;能力无界,突破自我。

“界”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有它特殊的含义。它可有可无,可高可低,我认为“界”是一个可以跨越空间,跨越时间的存在,规则不可越,极限需突破。

“界”我认为有“边界”之意,边界就像规则一样,自由也将在规则的枷锁下舞蹈。为什么我们的社会还能稳定的运转着?就是有一双无形的手——“界”在为我们指引方向。有了它让我们国家在危难时刻有条不紊的应对,中国人民和平时一样,面对疫情,积极配合,乐观面对,并没有因为“封城”或“戴口罩”这些无形的“界”而不适应。反观西方国家,例如美国,每天那些由温暖的人命换来的冰冷的数字一天天的增长,人们仍高喊“自由”认为戴口罩是限制了他们的自由,甚至冒犯了上帝,整个社会一片混乱......由此可见界对于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来说它是一个稳定剂,是保障真正自由的前提。

“界”也有“限制”的含义,有限制就要有突破。从古到今,从铁犁牛耕到如今机械农业大生产,从活字印刷到激光打印,正是有了前人不断突破,敢于突破,才推动了社会的发展。戊戌变法,洋务运动,吸取西方经验,敢于尝试去改变晚清社会的规则,虽然最终并未有大的成就,但在历史前进的道路上开辟新的天地。再转眼望向近代社会,我从《觉醒中国》中感受到那个年代勇于和“旧社会”“旧文化”作对的新时代中国人,他们以星光刺破边界,以长鹰搏击天空,以笔管划破天际,对于他们来说,所谓“边界”便要“突破”要“创新”,也是推动中华之崛起,走向新未来的助燃剂。

新时代的我们应要划分“有界”和“无界” ,只有合理的运用“有界”才能更好的理解“无界”。如今各大明星被曝光种种违反法律的事情,这就是这些人对于法律意识淡薄,在行这些事情将“有界”抛之脑后,一心只想着他们心中的“无界”。我认为“有界”就像风筝的线,不能断,要一直牵着,而“无界”就像是辽阔的天空,等待着风筝去探索,去挖掘。所以我们应要本着“有界”的原则,遵纪守法,恪守边界,去探索“无界”的世界,敢于发现,勇于创新。

在“界”面前我们要清醒地认识“有无”,才能决定它的“高低”。

诗世传承

高一(3)班   陈子文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见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诗词之美本在于此,可随着时间的流淌,科技的发展“快餐式”阅读渐渐成了主流,而传统诗词却发了酵,蒸了馏,饮了使人醉眼迷离,乱了方寸。

“快餐式”阅读的今天,人们不愿意将时间花费在一字一句品语诗词上,他们可能更喜欢通俗的笑话。当今的学生对诗词亦是如此,完成任务者居多,而由衷热爱者寥寥。诗词在网络上被解构地支离破碎,篡改地面目全非,并带有戏谑的意味,成了彼此逗趣的工具, 从而失去了原本的含义,与古人的初衷背道而驰。如果继续这样发展,百年之后,怕后人们只能在字典中见到"诗”“词”这类字眼了吧。缥缈如鸿影,闻其名却不能见其形。

诗词从来都不应是消遣的工具,而是一种真实情感的表达。

曾有一个闷热的下午,我百无聊赖地走在上学的路上,像是一个沙漠中迷失方向的人缓慢移动着。一阵清风徐来,使我感到了一丝舒爽,而那时我突然想起一首诗“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是多么沉寂。”而那一阵清风打破了沉寂,让我看到了新的生命绿洲。此时,我也终于明白了老师那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教诲。诗词的魅力正是如此,他不在于你生硬地记住了多少,他更是让你在不断历经世事之后产生心与心的共鸣,以至于看到某情某景能脱口而出。

中国的孩子为什么从小就要他背根本不懂的诗词?初衷本是当他们长大后,面对大千世界无数美景时,脑中出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长天共一色”。面对忧怨难耐时,所想的是:“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面对时间流逝时,所想的是“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面对人生逆境时,所想的是:"回旨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云晴。”这些林林总总的人生画面全部来自于诗词的传承。

诗词之美正是这心与千百年前的诗人之间共鸣,他是中国文化的光辉面,是值得跨越文化、跨越时代去传承的。

过月亮

高一(4)班  姜淼

把一生写完,在夕阳下晒干

南风拂向南,拂过我发端

埋葬了空碗

随意煮些水与山

就足够温软

惹人泪涟

 

若我先离开这个世上

搭乘思念过月亮

我把天空当成故乡

请你原谅

若你仍无奈无端彷徨

看江海浮满清光

当你笑了

我就明亮

 

别哭太久,夜深太凉

所有人都在涉江

希望余生你能经常

梦见月亮

若我已远行

留无边空旷

像一首诗被遗忘

可你笑了

我就明亮

 

我祈天上天下常梦月

也祈江花江水同入梦

可我身影朦胧

飘过孤月

幸好那一缕白发

仍浮在你灯下

等你笑了

我就天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