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校园生活】淮高文苑第一期
月又圆时
高一(4)班 孙凯琪
八月十五,月儿圆。
低低的砖瓦房,矮矮的烟囱。青青的炊烟悠荡悠荡与空中的彩云戏耍,噼里啪啦的火星在干草和木柴中舞动。掀开实木大锅盖是一锅黄亮亮的饼,顺着肉香是一盆圆嘟嘟的团子。早在十四的下午,祖母就将这些吃食做了出来。
她一个人烧火,发面,炸团子。等飘香的时候再大喊一句,她的孙子孙女就会各抱了一碗团子享用。三个人在小厨房里,一个忙碌,两个观看。祖母娴熟地从馅里挖出一个团往油锅里一送“刺啦”一响,成型的团子脱落勺子滚进锅里。如此反复,一盆就成了。再从隔壁锅里拿上两块饼,一个下午的饥饿一扫而空。攀到别人才吃的时候,自己便窃喜,一早就享用过美味。
搬离了乡下才会想起这样的日子。如今,还是祖母,依旧是十四。一样的佳肴,同样的味道,却总觉得不似以前那般美味,只一两个就不想吃了。或许是大了不似小时候那般贪嘴了。但是依然觉得不是这个原因。地点不同罢?以前是砖屋土地,如今是钢筋混凝土。还是心境不同了?以前无知不谙世事,如今长大感性起来且正值青年多情之时。不知!
十五,搬张桌子,就着凉风,在门前和家里人侃谈。月饼茶水与月亮在桌子上共聚,其乐融融。一席微风过,茶水漾起波澜,月亮在水中皱了皱脸,一阵欢笑略过,月亮又舒开了脸。如今还是十五,他拿着手机,她也拿着。一家人草草吃个饭就结束了,抬头看不见月亮。高楼间还有哪家有一份心去重视这个节日?
十五月儿圆,如今有谁堪赏?就连老一辈的人们也失了那种雅致。我又去哪儿寻真正的中秋呢?我又去哪找藏住的真情呢?
一片阳光
高一(4)班 荀月琳
风会记得每朵花的香,光会留存每个人的情,云朵蹭着太阳的光,呼吸都变得轻柔起来,世间万物仿佛也填满了温暖。
睁开惺忪睡眼,天还是微微亮,侧过脸看向窗外,已有炊烟高高升起,氤氲四方。双脚找着拖鞋起身,套上手边的衣服,来不及梳妆打扮,便奔向大自然的怀抱。
田中菜依旧如记忆中排列,渐渐,从遥远的东边开始,光芒愈发明亮。在暖暖的橙红色下,翠绿的菜苗红着面庞,怪招人喜欢。片片菜叶相互簇拥,像那美人犹抱琵琶半遮面,难得见着一只鸟,它飞翔的身姿如同一位乡村接影师,飞向最高的枝头,鸟瞰整个乡村的清晨。一缕炊烟,一排矮居,一片菜地,都落在了它的眼中。我站在树下,它,也落在我的眼里。
“这孩子,头发还没梳就跑出来晃悠。来,我先帮你梳个头。”妈妈一见我便立刻叨叨起来,招呼我过去,惊飞枝头鸟。
她搬个长条板凳在院子里,让我带个小马扎随她而去。我俩一前一后坐着。她身上很好闻,从小到大都是那样,带着淡淡的茉莉花香。微风轻渡,我的发丝飘扬,妈妈一把撩过。“呦,没注意头发都这么厚了!”语落,便用梳子帮我打理,正好,这时阳光不骄不躁,洒在我们身上,暖暖的,很舒服、她在我身后,总让我有种放心的舒适。
她忆起儿时母亲常在阳光下,小院里,为她挑挑虱子,“那时候还穷,难得洗上几回澡,我妈妈也会像我这样打理头发”她爽朗地笑道“好啦!站起来看看头发梳得怎么样。”我向她撒着娇,央求日后都帮我梳头发。或许是阳光照射,我隐隐者见妈妈眼中似有泪水,但仍和蔼地笑着:“不嫌弃我的手艺,我就勉为其难地帮你梳头发。”
一片温暖的光,安静地坡在了大地上。万物交织成美好的画卷,也将回忆烘烤得蓬松而馨香。一片阳光,无浪温情。
独属内心的画作——献每个人的自我
高一(1)班万蕊菁
那是我亲手创造的,色彩。
是在地摊上买的,可还不便宜呢。因为母亲的反对,我与商贩还价,可偏说已经最低了。耐不住心动,我对画是割舍不下的情爱。我喜欢手拿调色盘时,暗爽的感觉。画错了,也没关系,那是我自己的,那不是错,是与众不同,这怎么能称之为错呢?调色时总把颜料沾到衣服上,母亲为此说了我好多次。她拗不过我,只得同意我用自己那少得可怜的全部积蓄买下。
终于抱到手后,才罢了休,回了家。从此以后,周末生活便都从画开始。清晨六点,时间正好,暖阳微斜,轻风拂过,不骄不躁,摆好画架,挤上颜料,新的一天,又充满活力与快乐了。
拿起我的家伙事,开工!画笔从粗到细,依次排序,主体和细节都要到位呢。颜料,挤在调色盘里。我不必调出莫奈的灰,也不需要克莱因的蓝,我只要我自己心里想要的,最适合的颜色就好。似是在阳光下,满盘的色彩如撕碎彩虹那般绚烂。搅动,醇厚,难以融合,都粘在笔尖上。该加水了,这是最难的。多了,色淡、料稀;少了,色浓、依旧。调不出想要的颜色,达不到内心的效果,这是最难过的。焦急之下,颜料沾到衣服上。完了,又要被骂了,真是一团糟。
“你现在的情绪不适合画画。”我对自己说。
调整心情并不难,五分钟足矣。这五分钟不是空想,而是对画凝视,思索。是,可能真的达不到心里想要的效果了。可这并不是错。与众不同,不是错。执意认为是错,那么便等到颜料干透,再上一层。可这又是不同的了,就是这样细微的差别,给人的感觉却丝毫不同。继续,这次端起盘子,选择起身,不再坐着,落笔。不再依照心中所想了,人生往往是不如意的。这一次,该是什么样,就什么样,不后悔,不迟疑,不更改。
画毕,也是极好的,画的不是什么其他,是天空,是云朵,我最喜欢的,也从未错过的。我总想着能把看到的一切,一点儿也不差的画出来。是我错了?这幅画也很好,只不过天空淡了,云朵爱上橘粉,房屋透露蜜紫。与众不同罢了。
人生在这世上,何尝不是如此?生来所带色彩之异同,在洁白如调色盘的心上,留下了唯一的色彩。后来发现,我与别人不同。不同怎么了,为什么要和别人一样呢?
每个人都没有错,与众不同罢了,自我融合罢了……
想罢,我竟像一个坏了的水龙头,溅了满地的幸福。
“躺平”即是“逆行”
高一(6)班郑园园
不久之前,新冠爆发,面对这场突如其来打的灾难,无数仁人志士决定逆流而行,谱写可歌可泣的生命赞歌。但是在这催人奋进的社会中也有人选择逆行。
“躺平”就是“无为”。古之学者早已为我们提出了人生目标:“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每一句话都值得我们付出一生去实践。周恩来10岁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霍去病17岁荡平匈奴,年少有为;毛主席聊发壮志不减,志存高远。中国目前所处的环境十分严峻,许多高端领域受他国制约,这是正值需要人才的时候。可有些人却选择躺平,享受着别人带来的太平,碌碌无为,岂不无智乎!
古之社会容不得躺平。为什么原始人最终被智人替代,永远地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因为他们不知奋进,“与世无争”。他们一直遵循着茹毛饮血的方式,守着落后的打制石器。与此同时智人在不断探索新的方式,学会了耕种,将人类延续下来,这绝不是“躺平”能办到的。秦为什么能扫六合,一统全国,因为他们没选择躺平,有商鞅改革,有秦惠文王远交近攻。他们为了国家九死不悔,一代一代人的延续,才促使秦的一统天下。
古之社会容不得“躺平”,现在的社会更容不得“躺平”。为什么?大龄男女青年不恋爱、不结婚……那么你们想做什么?有家才有国,国是由一个一个家组成的。不恋爱,不结婚,很难对未来有规划有信心,你将会没有一个去奋斗的理由,没有一个去为后代铺路的奔头。当今社会日益联系日益密切,没有人能够与世无争,没有人有能力去脱离集体成为一座孤岛。中国的桃花源、国外的乌托邦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人生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才成就了今天的太平盛世,我们要接过时代的接力棒,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躺平就是违反时代潮流,逆向而行,最终会被时代潮流所吞噬。
少年强,则国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国的未来掌握在我们的手中。新时代的中国青年要坚守本心,自强不息,要相信再小的骨头里也有山海,再微卑的草芥也有太阳的照耀。少年们,奋斗吧,在上下广阔的蓝天大展宏图吧!让逆行的躺平成为过去。
现代刮“古”风,有more有young?
高一(3)班 陈籽萱
近年来,古风似乎成为了一种社会潮流与热点。走到公园、景点,不难看见几个身着汉服,或放着古风音乐的人;网络上也能不时就刷到一二古装剧或古装游戏等。显然,复古俨然成风,可这究竟是一种什么现象?
古风文化实是一种文化自信。习近平说过:”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现代人对古风文化的青睬,无异于是对其美与艺术性的喜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自信。2021 河南卫视的春晚中,一支从传统画卷中奏出的文华强音——《唐宫夜宴》深受网友点赞。舞蹈用5G+AR的现代技术与唐代文化相结合,体现出传统古风文化不是藏在博物馆里,也不是束之高阁,而是向这样用创意的方式走近大众。传统文化的复兴,古风文化的自信,成为中国人的一种骄傲。
面对古风文化,还应慎重选择。换句话说,“古风”缺乏边界,鱼目混珠的作品有了可乘之机。古风音乐是流行文化产物。在琵琶笛子中加入键盘贝斯,几句高亢悠长的戏腔后仍是一水的通俗唱法各色古装剧从"手工作坊"已经走上了“工业产业线”;各色网络小说中含有古风元素的,更是套路满满,一两木看个新鲜,多了则味同嚼蜡。原因在于其经不起艺术创作的真实性的深入思考与对“古”代人性的深入探讨。
对待古风,应该“古为今用”“貌古神新”。在《经典咏流传》中,乡村教师梁俊带领山中娃娃们将袁枚的小诗唱出自我;故宫博物院工作人员通过数字技术,让《雍正行乐图》中的雍正“活”起来,动起来;方文山词作《青花瓷》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既洋溢着浓郁的中国古风文化辨识度,也能结合到飘逸唯美曲调。《赤伶》中“位卑未敢忘忧国,哪怕无人知我"唱出了反清抗战时期戏子对国家存亡的声音。它们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种思路:一边探索全新的风格,一边播撒传统的种子,自然地由此及彼,由浅入深,不仅从古风创新的形式上,更应从其内涵与深沉,情感与底韵上加以演染。
总的来说,古风源于现优人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自信与喜爱,一种风格。毛姆说:"文化的作用于裨益人生,它的目标不是美,而是善。面对古风,不能仅从其外在之美而关注,而应放眼长远,传承古风文化内涵精神,它更是我们面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