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校园生活】淮高文苑第二期

发布时间:2022-03-30 点击次数:10395

“平视”的资本源于自信

高一(1)班 纪宥然

尊敬的各国代表,大家好!很荣幸我能代表中国在这里发表讲话。

今天,我讲话的内容是“平视与自信”。不论是人与人之间亦或是群体与群体之间的交完之中必然会有一个“怎么看”的问题,国与国之间也是如此。那么,究竟是强者对弱者居高临下的俯视呢还是弱者对强者所给予的威慑力的无奈的仰视?我认为,不论是仰视或是俯视都不够妥当,唯有“平视”才是和平交往的正确之道。

那么,到底来说何为平视呢?

平视是没有压迫的和平交往。遥想中国近百年的近代史,那也是我们中国的屈辱史,在清政府腐败无能的统治之下的中国满目疮痍,被迫与西方列强签订了一个个丧权辱国的条约,这样的交往关系可以叫做“平视”吗?当然不是。唯有平等的交往关系方能称为平视。

平视是互帮互助的态度。不论是人与人或是国与国之间的交往,不仅是平等,更重要的是互助。2020年,我国新冠疫情突然爆发,在中国物资紧缺的危急情况下,中国收到了国际社会的大量援助,“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中国在世界各国的支持下很快脱离了险境,世界给予了中国温暖和关爱,中国也必将在世界危急的时候挺身而出,向世界各国派出了专家团队分享中国方法以及中国经验,为世界抗疫贡献中国力量和中国智慧。“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唯有“美美与共”,方能“天下大同”。

平视的资本源于自信。一个国家若是失掉了自信,那便同一个人失去了灵魂一样,没有自信,何谈平视?那么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能从“只能好好说话,所以好好说话”,变成现在的“你和我好好说话,所以我和你好好说话”呢,靠的正是我们中国人的自信。这个自信不是盲目的自大狂妄,而是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建设发展成现在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的腰杆子真正地直起来了,这才是我们“平视”世界的资本。

“不驰于空想,不鹜于虚声”,平视的国际关系终不能只是一句空话,唯有我们共同努力,坚持平等互助关系,携手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充满自信的交流交往,方能实现真正的平视。


致同学的一封信

高一(3)班 汤悉捷

亲爱的同学:

你好!

我是小明。看到你耗时6天5夜,坐54辆公交车从上海到北京,心中多有感慨。我佩服你能经过缜密的计划完成这项旅途,但我更佩服的是你破开固己思维,用特立独行的方式去旅游的勇气。

冰心曾言:“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我们总是害怕跃进,总是畏葸不前,将独立充盈的自我与海阔天空的世界向隔绝。归根结底,这仍是我们骨子里的懦弱,对不确定的事物怀有恐惧心理,因而一味排斥。

缺少新鲜气息的注入,自我认知中安稳的“桃源”只会成为一片闷热之地。而固守其中的我们,不过是王开岭笔下“煮熟的扇贝”,再也听不到涛声,嗅不出海的气息了。如果平静的桃源只意味着一生庸庸碌碌,故步自封,那么不如迎接滔天巨浪拥有无限可能的自我去成就生命的光彩。这样进取的人生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桃源,为此,我们必须寻求突围。

自我束缚是一篇泥潭,我们要摆脱它,登上高地。正如音乐剧《我,唐·吉诃德》中的台词:“挑战,不可战胜的对手;跋涉,无人敢行的路……纵然我,终将疲倦无力,仍要用伤痕累累的手,去摘,遥不可及的星!”闪耀的繁星与光彩永远不可能将临在自我封闭的门内,而是在海阔天空的世界里,怒吼着“站在世界屋脊上,我喊出我野性的狂叫。”而带领学生走出“平静的绝望”的基廷老师;面对世人指责而平淡诉说“我以前有理,现在有理,将来永远有理”的默尔索;“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的斯特里克兰德;他们都没有沉湎于世人所构筑的围城,而是冲出桎梏让生命有了高度的尊严。

 愿你我的生活能如木心所言“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以冷冷清清的理智看清生活的局限,以“风风火火”的勇气打破桎梏,像唐吉诃德般永远前进。

此致

敬礼

小明

2021年10月X日

                                                                                                                        

草木逢新

高一(4)班 刘雨桐

我们教室前有两棵树。

早在开学的第一天,我便注意到了这两棵树。或许是因为在以前的校园中见惯了高耸的树干和茂密的树冠,乍一看见那么细弱的枝干和稀疏的叶片,竟有种毫无经验的小辈们从老一辈中接过任务的稚嫩模样。

可最适宜生长的夏天他们却几乎未曾享受过,那冷天便裹挟着秋风呼啸而来,使那本就稀疏的绿叶在一夜之间变黄,在肆虐的风中飘零着。只剩几片仍未完全变黄的挂在枝头,显得孤单又萧瑟。到了临月考前,那几片枯叶也消散了,只留下空空的枝干,身旁的同学在哀叹“天有异象” 中继续埋身学习。我远远地观望着,始终觉得那枝干上仍是有绿存在的。

终于,我的座位从遥远的角落换成了最靠近窗的位置,我终于得偿所愿可以近距离地观察他们了。那天班会课上,老师作着月考的总结,“你们每个人都是有可能的,永远不要放弃自己……” 我忽然就想起了那两棵树。在阳光的照射下,灰白色的树干上赫然有一株嫩绿色,不,不止一株,那每一寸树干上,都匍匐着一片片绿色的小圆叶,如新生的弦章,探出脑袋窥探着这个世界。

如果连一棵树都不曾放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而放弃呢?我想起了母亲在开学时对我说的:“学校是新的,人是新的,甚至连树也是新的。新的东西总是充满希望的。” 这如同这树一般,在寒冷的秋风中也能迸发出无尽的生机。

我于是期待他三年之后的模样。


花看人不觉

高一(4)班 孙凯琪

点点幽香。随风而来。

九月入秋了,但是并没有到真正凉爽的时节。时暖时寒,让人一下子辨不出时令。一日午信步校园,一阵暖风携了些香来。桂花!又好像不是,那香味只一阵再去细闻无影无踪。算了算时间,桂花是该开了。便留了点心,果然第二日细嗅确是桂花!我四处张望试图寻找到那缀满碎金的树,这处那处,什么也没看到。桂花真开了吗?不免有些失望。突然,一两处金黄跌入眼帘,是它!很少,嵌在层层密集之中,若不仔细我怕是要与之失之交臂!甚喜!

晚上,一阵浓郁的香味传来,望去,细碎的金铺满隐在暗处的绿。我悄悄望向周围人,无人关注这棵盛开的桂花,

,都急匆匆地奔往宿舍。只有我发现了吗?我是第一个吗?心中萦绕着这一想法,不禁笑出了声。好啊!花香人不觉的时候,比其他人先知道的隐密的快乐让我喜不自胜。是我,第一个发现秋的暗访。既然,秋不愿让人知晓这突然的暗访,那么,嘘!这是我和秋的秘密、

我喜欢桂花,又不喜欢桂花。喜欢的是那一朵朵小小的,金黄的挨挨挤挤在一棵树上缀得星星点点,浓郁的香气撩拨心弦。它就在那儿。兀自开兀自落逢人被称上一句“好香啊!秋天了!”我不喜欢的是一枝桂花,也香也美但不爱。那一枝孤零零的,缀不出星星散不出浓香,是了,少了繁复的美感。桂花在树上,才有金秋的韵味,才显得秋是那么硕果累累。也不爱桂花糕,那桂花一点撒在糕上,一蒸,桂花全蔫了,失去了金色的活力。

其实不管什么花原原本本的才是它最美丽的样子。人也一样,不需要太多的包装,坚守自己本色就很美。所以没有人有资格去嘲笑坚守本色的花,坚守本色的人。

花香人不觉,桂花开了,你闻到了吗?


德在心,德在行

高一(6)班 连彩虹

当今各大中小学都在发展学生的“德智体美”。德排在了首个,人无德,有智又能怎样?在社会上鲜有立足之地。德是一个人最基础的品质。德我们应做到三方面。

将德内化于心。一个人应心中就有德。内心德就是一个人的品质,如诚信,孝顺,尊师这些都是德。要始将这些牢记于内心甚至可以说烙印在心中。在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中,主人公祥子在社会的打击下成为了一个道德沦丧的人,爱占小便宜,爱偷懒变得贪婪,如同行尸走肉一般。如果没有道德,那么足以摧毁一个人,这个人对人与社会都将是个恶瘤。因此将德内化于心是做人的第一步。

德在心,却不作为那么就如形同虚设一般。因此我们应该将德外化于行。总有人在空谈大道理说:“我们应该怎么怎么做,这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却从未实践过,在我看来拾金不昧就是德,乐于助人就是德,这两个都是生活中很微小的事情,却也都是一种好的品德。这些细小的德我们应坚持,来提高我们的行为素养。如果一个人净干不道德的行为,那么亲人远离你,朋友远离你,社会远离你,牢狱大门靠近你。与德离不开的就是法律了,德促进人们遵守法律这也是将德化为行为的一种。从大方面来看,我国现在是治法国家,坚持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德治与法治相结合,在疫情期间更加突显,人们将爱国的品德化为支援武汉,共产党将爱民的德化为了人民至上。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应该将德外在于行,做一名有德,行德的新时代青年。

将心与行共同实践。我们应将自己的内心与行为总保持在一条直线上。在生活中,我们都有尊师的好品德,这是内化于心的,但在与老师相见时又是否做到了尊师这一德?这很值得我们思索。

最后我们应如何将德延续下去?德在心在行中都应该亘古不变,还是遇到天塌的大事我们也不应该失去德,这也就需要我们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努力学习科学文化,提升我们的素养,从而提升我们的品德,努力做好每一件事从而提升我们的道德。

将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我们新时代青年必须具备的品质,从而为社会为国家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