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校园生活】淮高文苑第十五期

发布时间:2022-04-07 点击次数:10231

读书

高一(1)班 孙贤

“一书一世界, 一文一乾坤。”宋人程颐曰:“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惟有不断阅读的人,才能感悟作者的良苦用心,体会其中奥妙,也能畅游在形形色色的人海中不迷失自我。

    书就像打开一扇扇未知世界的窗户,展现在眼前的或是蓝天白云或是绿水青山。一旦读到意境之外,便会心无羁绊,物我两忘,超凡脱俗。沉浸在书中,陶冶情趣,使浮躁不再,心是平静沐浴晨光,在暮晨中里,怀一份古典情怀,冲破尘世俗网。心情伴书平和而宁静,灵魂伴书纯净而超然.

有人说,读书是精神上的漫游。我认为,读书确实是一种精神享受。就像一日三餐中的调料,虽不是生活的主旋律,但会使我们的生活更为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书,将我们的灵魂升华至一定高度,使我们审视自己,思考人生。读书让我们用力量去抵御世俗的种种诱惑。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提高文化品质、提高生活品质的最佳途径。林语堂说过:“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以的”。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的文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读书也可以从他人的观点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书是无穷的,知识是无边的。只要你肯努力去探索、去寻找,就会发现知识在你身边无处不在。读书说难就难,说易就易,重要的是你怎么去更好的面对。读书虽表面上枯燥,可一旦发现了读书的乐趣,那么它就会让你在生活中受益匪浅。读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的价格、知识的多少、表面是否优美,而在于你能否把书上的知识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让它永远在你的脑海中储存。

读书,会在你孤单寂寞的时候给予你欣慰,在你情绪低落时给予你快乐,在你天所事事时让你充实。阅读能摆脱心中平庸,阅读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立志说遍天下字,发愤读尽人间书。

取舍人生 择善而从

高一(1)班 孙贤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昔有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致使鼠尽而鸡亦尽,其父曰:“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亦有人言:“夫舍得二字,取一而舍之,得之于数一也。”生活中,我们常常面临各种权衡取舍,如何把握其中尺度,斯以为,当择其善者而从之。

取舍人生,离不开对当下时局的审慎分析。

君可见,戈壁滩上蘑菇云的肆意生长,那是于敏在国家积贫积弱的情况下,在小我与大我之间做出的选择;君未闻,身处空难之中的郭永怀为保全实验数据,与其助手在烈火中筑起生命长城,那是他在生命面前,在自我与国家之间做出的选择。这是最好的时代,有无数人为我们挺身而出,担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这是最坏的时代,有无数人前赴后继,却倒在了黎明到来的前夜。即便他们的名字无人知晓,但他们的精神、他们的选择将与世长存。吾辈少年当从中撷取灿烂之精神品质,对时局进行审慎分析,如此择善而从,方能成就人生。

取舍人生,离不开对自己实际的切实理解。

愿做一朵浪花翻腾的黄大年,年少时便许下报效祖国的凌云壮志,面对异乡的久久挽留,仍作别康河的水岸,归来做祖国的栋梁;面对破碎的神州大地,青年时期的周总理就曾与友人共同许下“愿相会中华腾飞世界时”......如此种种事例,无一不在向我们诉说着唯有把握好对人生的取舍,立足于身,将个人的发展融入国家的前途光明,方才能成就人生。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迎着新时代的猎猎旌旗。吾辈青年唯有权衡利弊,取舍人生,择善而从,方能助力梦想,成就辉煌人生。前途似海,来日方长。我们更应该取舍于小我与大我、小家与大家,如此方能成就人生。

取舍人生,择善而从。

小心竞争行为衍生嫉妒心理

高一(2)班   唐海燕

在校的时间越来越长,看到的令人深思的现象也越来越多。前不久我刚目睹了一对成绩均较好的好友,因考试成绩关系破裂。其中一位指着另一位的试卷阴阳怪气道:“你怎么考这么高?比我还高!”另一位同学受不了他奇怪的语气,一拍桌子便和他吵了起来。我只觉他们之间原本的竞争心理中的一部分已经悄然转化成了嫉妒。

竞争并不是坏事,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存在于不同的领域。近代中国史屈辱难忘,各国皆想瓜分中国,也是因为竞争心理,想要与其他国家一较上下,所以盯上中国这个“香饽饽”,相互竞争。体育竞技中所体现的也大多是竞争精神,就如刚在冬奥会上大放光彩的谷爱凌,如果她没有竞争精神,没有与对手一决高低的心理,相信也不会有如今的她。竞争无处不在,是我们常人的必备心理。

竞争心理如同催人的长鞭。鞭策着使人成长,正因为心中的竞争精神促使我们永远地前进,追赶上他人的渴望在心底呐喊,抬起虽沉重却不停歇的脚跨上更高的台阶。作家王蒙曾说过,竞争留下了乃至牺牲了大量弱者,哪怕是少量落败者,弱者,失望者与绝望者,而屡屡的失败会使弱者铤而走险,使求生的本能演变成求死的决绝。

但是一不留神,在竞争的过程中就会衍生出嫉妒他人的心理,因为自身的不足和对手的强大,竞争心理逐渐扭曲成为嫉妒,向对手的一切美好行为说“不”。“嫉妒使人面目全非”,这不只是玩笑话,更可能被应验。

在竞争过程中要懂得欣赏他人,关心他人,才不会产生嫉妒。一次比赛中日本花滑选手羽生结弦,不幸与一位对手相撞。他站起来后第一时间并不是查看自己的伤势,而是去询问对手的情况。他也曾表示过自己对那位选手的欣赏,日本选手羽生结弦能在中国收获那么多粉丝,这种在竞争中人关心对手的行为一定是原因之一。

我们都希望能在竞争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但切勿忘记竞争的最初目的是提升自己,而不是让嫉妒心理使自己面目全非。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人生苦役中体会生命真谛

高一(3)班    陈籽萱

陀思妥耶夫斯基,一位俄国的“拷问人类灵魂的残酷天才”。他并非如我们想象中光鲜亮丽的作家那样富裕安乐,相反,他总生活在极度困苦之中。少年丧父丧母,后因参加反沙皇活动遭流放,与众多穷人一样,他一度沾上赌博。于是,为了偿还累累债务,他才开始坐下来一本接一本地写作。若要用三个关键词形客,那便是"困苦"、癫痫""心理小说家”,

”人能从洁白里拷打出罪恶,也能从罪恶中拷打出洁白。” ——《罪与罚》主人公拉斯科尔尼科夫本寄托着一家的宠爱与希望,却发现除了这点以外世上并无一人需要他。过度沉重的压力或会使人化作动力,或消沉,崩溃,甚至伤人目毁。主人公高于后者,未能把握好自己失控的一瞬。是的,他杀了人,杀死了放高利贷的老太婆与其妹妹。说起来怕会令人惊愕的是:拉斯科尔尼科夫不过是我们中一些人的放大化。"事在人为,如果胆小如鼠,定会错失良机……人最害怕的是新的步子……不过话又说回来,我空话说得太多了,就是因为我净说空活,所以我无所作为。"人们都会有自己的幻想,以至想像主人公一样冒天下之大不韪,但毕竟势单力薄。所谓大事,不过成轰动一时的笑话。人生中,我们也难免遇到痛苦,产生一些疯狂的念头,但在濒临失控的瞬间,应用爱与脚踏实地去化解。就如小说尾声中索尼娅道:"再卑微的人也是有价值的。”纵然你生于泥泞,但你可以做其跋涉者;纵使这个世界让你遍体鳞伤你依旧可以从伤口上长出翅膀。我们应走出自我,告别混乱伪善思想,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这让我不禁想起《局外人》中的默尔索——一个被指控谋杀,却只因在母亲下葬时没有哭就被处以死刑的局外人,这与上本书中那位渴望做惊天大事的主人公恰恰相反。默尔索渴望自己成为社会边缘化的人物,但这是不可能的。人们不允许他一边旁观,一边审视谎言与荒诞的行为本身,所以人们时刻都提醒他:你的存在本身就注定了你只能是一个处在游戏范围内,被卷入游戏里的人。你的承认与否,都无济于事。

自塑者明,自省者智

高一(6)班  郑园园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是我刚入学时,先生教给我的第一个道理,随年龄的慢慢增长,总感觉别有一番滋味。

18岁以前的人生,我觉得可以分为3段:7岁以前是无忧无虑的童年,是草长莺飞二月天;7-13岁是少年叛逆的迷茫期,是北风卷地白草折;13-18岁,我的自我意识逐渐觉醒,这是自我塑造的新时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

我的骨肉是父母给予的,可我的灵魂却是我一点点雕琢的。我喜欢把清醒的那一刻称为自我意识觉醒,从此刻起,你才真真正正的能拥有你自己的灵魂,也是从此刻起,我开始真正地每日三省自己。

有些时候,只有你才最了解你自己。每晚临睡前回想一遍一天所为:可有违背道义之处?可有挑拨离间之处?可有骄奢懒散之处?可有乱发脾气之处?有些东西,一旦养成了习惯,那也会渐渐刻在你的骨子里,一旦触碰,必受良心之谴责。

百塑成人,我愿以思想为刃,慢慢地雕刻自己的灵魂。

光阴是一把无形的锉刀,加上时间这样永不消散的催化剂,一点一点顺着时间的脉络,将混沌的影子雕琢成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人类为什么能从历史长河中脱颖而出,那是因为他们拥有属于自己的灵魂,进而形成了价值观,接着会判断是非,最后人类社会就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