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校园生活】淮高文苑第十二期
过新年
高一(2)班 徐婧怡
年味,爆竹,守岁……
一年又一年,一季又一季。无声的风吹散了夏日的花香,吹飞了秋日的落叶,也吹来了冬日的年味。
伴着“新年万物都复苏,阳光早已铺满路”的歌声,我也踏上了回乡之旅。不同的年龄,过着感受不一样的春年,每一年我都有着别有一番的滋味。
春节是每个人藏在心里的幸福,也是时间沉淀的记忆。儿时的我,是听着年的传说,想象着年是一只很凶猛的怪兽,拿着鞭炮去吓它,将它赶跑。可随着我慢慢长大,年的传说也不再像空中遥远的星星那样神秘。现在的年过得平平淡淡,但又回味无穷,少了一份爆竹声,但又多了一丝笑语声;少了一串火光,但又多了一份热情。除夕的夜晚,天色未暗家中便早早地打开所有的灯,杂乱的说话声中偶尔会蹦出笑声,紧凑有序的切菜声像是连绵起伏的琴声。当皓月当空的时候,热腾腾的饭菜也已准备好,细细品味,慢慢咀嚼,等待着新年的钟声敲响……
一成不变的年在时间的酝酿下会变的醇香,但也会在时代的发展中变质。年味变淡,也可以“淡”出新意,吃完饭,我们一家人集聚在客厅,一股紧张的气息弥漫在身边,每个人都蓄势待发,“叮”我们都已迅雷不及掩耳盗铃点下红包,小小的红包,却带给意想不到的欣喜,将寂寞的寒冬送去不同于往日的光彩。迎着夜空我正在守岁,守住美好的时光,也守住许下的心愿。
时代在前,年味在变。可不变的还是那幸福的感觉,出去拜年,听听乡音,叙叙旧情,不禁就让人沉浸在浓浓的年味中,那种平日里感受不到的幸福的暖流像一股春风滋润心田。年味又好像由亲情的味道组成,平日里见不到的爷爷奶奶,在我一回家时便早早在门口等待,平日里不舍得做的饭菜也一个不落的端上桌,将皱皱的两张百元钞票捋捋平塞进崭新的红包中,笑着塞给我,向寒冷的冬日里充入阵阵暖气。
因为年味与亲情相融,年味与快乐对接,让辞岁迎新更万象!
寻找年味
高一(6)班 郑园园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在新年的鞭炮声中,在孩子们的欢声笑语里, 又到了一年轮回之际,新春伊始之时我,健步如飞,跑着,笑着,我要去寻找年味 。
我的老家,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一年四季炊烟袅袅, 勾勒出一幅幅山水田园。美中不足的是,这里差点与世隔绝 ,但也因此,这里保留了人们遥远的记忆 。
“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写福字 二十五扫尘土,二十六炖牛肉 二七二八把面发,二九对联贴门口 ,三十晚上闹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过年这几天,这首童谣总是萦绕耳畔,绕梁三日,余音不绝。“ 姐姐,姐姐” ,我艰难地分开我那依依不舍的眼皮 ,过年这几天有些忙碌。刚吃完,奶奶就拿着鸡毛掸子“晃来晃去”,连我这个平时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大小姐都被迫起来干活。
奶奶毫不吝啬地把家里的存货全搬出来,把团在一起的梅豆干一一舒展开来,细长地从房顶瓦缝里垂下,在阳光的照射下,宛若古时大户人家里叮当作响的珠帘;红豆、绿豆一起在面粉骡子里左右摇摆……我呢,自然是负责端个凳子,斜倚着墙 指挥着我那扛着比人还高的铁锹的弟弟挖地窖。这里家家户户都有个简易地窖,储存着一些瓜果蔬菜。日上三竿,我亲爱的弟弟,总算把地窖给我挖出个“门”来确认安全后,我才下去,提了一篮子新鲜的蔬菜。白胖胖的萝卜仿佛刚从地里拔出来的那般水嫩,我心想。
净手,和面。今天的馒头、包子是要上灶的,说得洋气一点,也就是祭祖,希望祖先保佑我们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平安顺遂。将一张面皮里加满馅,变成一个圆鼓鼓的包子,包着包着,人的心也就跟着满足了。生火、烧水。厨房里水蒸气四处飘逸,蒸笼一层一层地叠起,锅堂里柴火旺盛,炊烟直上。我想这或许就是陶渊明心心恋恋的烟火气,我寻觅已久的年味。
除夕年尾,新年年头;年头接年尾,年尾接年头。除夕是中国人最隆重的节日。今天,无论有多忙,无论在哪儿都要回家过年。今晚的菜尤为丰盛,鱼、肉,豆腐,色香味俱全 。月亮也难得地赏脸,给了个团圆。觥筹交错,彼此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砰砰砰……”鞭炮声此起彼伏,在夜空中绽放出一朵朵绚丽的花。正好给那老也不按时上班的星星一个名正言顺的偷懒的机会。
晚饭过后,大人们四人凑一桌,在一起打麻将;小孩儿团在一起放烟花,累了就一起在床上看春晚,叽叽喳喳,取笑声一片!
目之所及,耳之所闻,身之所感,皆是年的味道。
上一篇:【美·校园生活】淮高文苑第十一期
下一篇:【美·校园生活】淮高文苑第十四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