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淮高文苑】淮高文苑第二十期

发布时间:2022-07-01 点击次数:9974

老壶

高二(4)班 陈籽萱

“粗胚淬火后,把把显峥嵘。貌似泥为骨,敲之金玉声。”

 爷爷有一方巴掌大的紫砂壶,据说是小姑父从外地一收藏人家手里淘来的。那壶,上书“闭门即是深山”,典出陈继儒《小窗幽记》联: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意思是用一种心澄意静的心境去面对事物,保持心中一片最明澈的净土。

爷爷没琢磨过这玩意,平常总若无其事地将那壶搁在手边,时不时吸啜上几口。那壶,千百载,更显沉稳而古朴、苍劲而精神,透肌里的内涵,数着每颗不同的砂粒,接吻久储蓄的陈香,实是精致而又古雅极致。

爷爷喝茶不讲究好坏。夏日里,爷爷回来时会顺手从园里掐上几柱薄荷,冲了撒在壶里泡,咕嘟咕嘟地喝上几大口。平日里,不论是普通的白茶、菊花茶、枸杞,还是名贵的龙井、铁观音、干大红袍,亦或是广东的小姑家寄来的自酿的橙皮茶,都爱不释手。不知这壶陪伴了爷爷几载,打开壶盖,是淡淡的茶香,微苦。见得暗褐色的壶中隐约有些茶垢,他却从不清洗他们。

我捧了壶去水池边去清洗,把茶垢都给刷去,茶壶中没有了那茶香,却有了些洗洁精的味道。趁着爷爷还没回来的空儿,便随手撒了一撮的铁观音,兑上满满的开水。我想爷爷一定会高兴的。壶口飘着淡淡的白气,却不似于常,有种惊魂不定之感。

爷爷回来后,捧起茶壶啜了一口,却皱了皱眉头,打开壶,我也是吃了一惊:没想到刚刚收缩一团的茶叶现已吸饱了水,正舒展了腰身,涨了满满一壶,却仍有残留的洗洁精味。爷爷叹了口气道:“茶的精髓不在它本身,而在它的品质---那久飘不散的清香。茶多了不一定好,满不一定为盈,它会吸取水分,那是人所不及的”

爷爷倒了茶,用红木制成的木勺舀上茶叶放进盖碗,用旁边壶中烧开的水淋过,蒸汽携带着茶香袅袅上升。爷爷以大拇指、食指、中指,呈“三龙护鼎”,力道轻缓柔匀地端起老壶,不破茶魂。将其托于掌心,几片茶叶在清澈碧绿的液体中舒展,旋转,徐徐下沉,再升再沉,三起三落,芽影水光,相映交辉。心在茶烟中渐渐沉淀,一种久违的熟悉感涤静了胸中的苍凉,脑海一片空宁。

就这么静静地看着,眸色深柔,茶沉入杯底,似笔尖直立,天鹤之飞冲。

沸水反复相沏,而后倒进瓷碗中,置于面前。

人生就像一杯茶,第一口苦,第二口涩,第三口甜,回味一下,甘甜清香。平淡是它的本色,苦涩是它的历程,清甘是它的馈赠。

爷爷用一种心澄意静的心境去面对事物,保持了心中一片最明澈的净土.无数道纵横交错的皱纹深深刻在了这平凡的一张脸上,又似一道道小渠,里面满是岁月无声地流过。那头雪白的银丝更是触目惊心,白得无暇,却又感觉纯洁美好。棕黄色的皮肤已明显的松弛。却不屈服于年老的身子似还硬朗着,那双粗糙的大手,仍温暖,有力着。

人有了砂壶那份真诚,就会离虚抛伪,拒腐弃蚀。

 

抛锚

高二(4)班 孟昕

小车抛锚在田野路上,挫败了车上所有人的兴致。“最美花展”似乎就要错过了。四处空阔无人,正是生长的时节,我却心灰意冷。

下车远望,轻柔的春风袭过,吹走我一声长叹,无意间,仿佛瞥见一团白雪,情不自禁靠近,竟是一丛芦苇。

生处洁净。穿过芦苇,便是一片湛蓝的水。同色的天,映衬水的澈透,湖面上,朵朵白云嬉游。若不是青烟倒影,以及交界之处的芦苇,我真的怀疑是否“在天中行止”了。一株株伫立在岸边的芦草,竟同一层小楼一般高度,纤细麦色的身躯,不输松的挺拔,手握如翠剑般凌厉的细叶,像一个个战士,向天地摆出无畏的架势。他们团结在一起,筑成牢不可破的联盟。

生而和谐。完全成熟的芦苇,少了气力,身躯呈现无力的枯黄色,再也支撑不住他们肩上的重担。初春的寒气袭来,一些芦苇在狂风中倒下,芦杆脆裂的声音,是生命最后的呐喊,它激励着后辈,驱使他们向着远方,向着未知的终点进发。空无一物的芦杆,最后一次在天际书写生命的壮丽篇章,为历经一季春秋的生命画上完美的句号。将过去的艰涩荣光淹没于泥土中,淹没于自然中,就此抛锚,化作优质的养料,供给新的希望。

这并非低头。因为他们还有芦花——继承着倒下芦苇的意志。它们朴素细柔,历尽沧桑,初春依旧挺立,亲切温暖开在芦苇心间的一片天。这花似人生的彻悟,在绿叶中间绽放一种白发苍苍的弧度美。除了芦苇,又有什么植物能把毛茸茸的花,撑过一个又一个清冷的黄昏,与寒冬深情握手?微风拂过,芦苇丛中,飘散出的洁白,轻柔自由,荡向空中,同雪花并无异样。我伸出手,想要拥抱芦花,可他们如云朵上的精灵,自上而下,漫天飞舞的精灵。生命的楷书似在风中随芦花任意飘动。我闭上双目,深吸一口气,泥土的芳香中,夹杂着一丝苦涩,也许,是芦花远离亲人不舍的泪。他们承载着先辈的意志,承载着对未来美好的向往,落入云间,落入水中,落入土地,在一切或贫瘠,或肥沃的土地上抛锚,扎根,准备着,让新的生命起航。虽然花颜将不复存在,但孕育的新芽,必然光华铺射,高峰闪现。

芦花抛锚之处,正是生命生长之时,他们的抛锚,涌出一片片暖意,在我心扉展开。抛锚,不幸之幸。

 

读书

高二(5)班 孙贤

“一书一世界, 一文一乾坤”宋人程颐曰:“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惟有不断阅读的人,才能感悟作者的良苦用心。体会其中奥妙,也才能畅游在形形色色的人海中不迷失自我。

读书就像打开一扇扇未知世界的窗户,原现在眼前的或是蓝天白云或是绿水青山。一旦读到意境之外,便会心无羁件,物我两忘,超凡脱俗。沉浸在书中,陶治情趣,可让浮躁不再,心灵平静,沐浴晨光,在暮色晨光里,怀一份古典情怀,冲破尘世俗网。心情伴书平和而灵净,灵魂伴书纯净而超然。

有人说,读书是精神上的漫游。我认为,读书确实是种精享受。虽然不是一日三餐中的调料,更不是生活的主旋律,但却会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丰富多彩。

书,将我们的灵魂升华至一定高度,使我们审视自己,思考人生。读书让我们有力量去抵御世俗的种种诱惑。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读书是提高文品质,提高生活质量的最佳途径。林语堂说过:“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是类似的,不同的人会在不同的文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读书也可以从他人的观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自古以来,陆游道:“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就教导我们要多读书,只有有了知识的积累,才能造就成功的人生。西汉时期的匡衡家徒四壁,凿壁借光,通过刻苦学习,位列丞相,封为乐安侯。高尔基说过:“天才出于勤奋”。卡莱尔也说过:“天才就是无止境地刻苦勤奋的努力”。 这些名人的之谈告诉我们,只有勤奋,才能成才。每一个成功者并非偶然,机遇只留给有准备的人。

鲁迅先生曾说过一句话:哪里有什么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都有在了写作上。他的勤奋,为他塑造了文坛史上一座丰碑。著名作家海伦凯特就是勤奋造就的天才。周恩来说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周总理那伟大的人格魅力和令人尊崇的恩来精神深深的印刻在所有中国人的心中。

书是无穷的,知识是无边的,只要你肯努力去探索,去寻找,就会发现知识在你身边无处不在。读书说难也难,说易也易。重要的是你怎么去更好的面对。读书虽表面上枯燥,可一旦发现了读书的乐趣,那么它就会让你在生活中受益匪浅。徐特立教育孙女时说过:“不动墨笔不读书”。做读书笔记可以最大程度吸收书中内容。诚然写笔记这件事确实很麻烦,但是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记下来的笔记都会变成自己的知识储备。读书的价值不在于它的价格,知识的多少、表面是否优美,而在于你能否把书上的知识用精确的语言来表达,让它永远在脑海中储存。

读书,会在你孤单寂寞的时给予你欣慰,在你情绪低落时给予你快乐,在你无聊空虚时给予你充实。

阅读能够摆脱心中平庸,早一天就多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孔老夫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马克思曾说“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古今中外的善读者如同酒味,甘甜纯正,用知识的脚步知行天下,做一个善读者,立志说遍天下字,发愤读尽人间书。

 做一个善读者

高二(6)班 汪静

 孔子曾经说过,”善读者长,不善读者病”。虽然现实情况并非如此严重,但古人之言,还是值得细细斟酌推敲一番的。

善读者,善于读书的人,我觉得,其“读”之范围不仅限于实际书本,生活中的一切,都值得我们用眼去观察,用心去读。所以,在我眼里,“读”乃“悟”的意思。善读者,乃善于从事物中感悟出道理的人。像,你走进人文经典,寻觅追随贤人的足迹;你走进名人传记,体会伟人的传奇一生;你走进一本小说,感受主人公心路历程;你走进一篇诗集,聆听诗人压抑在心里许久,寂寞或喜悦的心声。“万物皆可读”,你体验生活,日有所想,点滴感情,亦是感悟。

我们之所以读书,不是被迫,不是一时兴起,希望从现实中解脱。而是受心灵的牵引,发自内心的想去读书。这样你悟出来的道理才会更加深刻,仿佛是刻在了骨子里一般。如果你只是抱着“读着玩玩”、“装装文化人”的心态,那这就是浪费时间。此外,无论我们读什么,都需要一段足够的时间,一个安静的氛围,好的环境帮助我们融入书中,书中的情感才会溢出,与你进行心声交流。反之,如果你在一个嘈杂的环境下,这就是两个极端,一是你已经到了周围全是人也能静下心干自己事的炉火纯青的地步,二则是你非但读不下去,又受周围人影响,转而去融入了那个环境,成了乌合之众里的一员。

诗人袁牧曾经说过,“ 读书不知味,不如束高阁。蠢鱼尔何如,终日食糟粕。”由此可见,“善”也是极为重要的。如果不善读,即使是好书,读的再多,也难以对你进行洗礼。善于读的人,我将其理解为,善于用五观去感受的人。如果真的去读死书,只会变成一个“书呆子”。读了就是读了,问他感悟,他也只会将内容概括一遍。就如我们高中时期读的《红楼梦》,许多人不了解文言知识,容易忽略细节,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写读后感的任务而读书。“随便写写罢了,反正我也不懂”。

那怎么又去读懂呢?怎么去做一个善读者呢?这时也就又显现出多读,多积累的重要性了。

在我们鉴赏古文的时候,常常就变得“大字不识几个”。老师就经常提醒我们:手中要拿笔,旁边最好放个积累本,遇到不会的字立即查字典,及时记录。肯定会有人觉得麻烦,可你这次不积累,你下次遇到了这个“拦路虎”,依然不会,倒不如现在就记下来,考试也能多赚几分,又让自己的知识比别人更丰富了,何乐而不为呢?读书动笔,每个人都强调。是的,你还没有到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地步,还是乖乖的理解感悟,做好批注吧。毕竟,我们在读书时,思考的东西太多了。这一段结局圆满,下一段又变得风格奇幻了。在读小说时经常会有这种跌宕起伏之感。你做的批注,既有你对文章的思考,也有你结合实际生活,思考如何学以致用,作者的观点你是否赞同等这一类问题。特别是在读像《时评中国》这一类实例结合总结的书,我在每一章后都有自己的感悟,与作者观点有出入的,自己感悟出来的。你的逻辑能力就在此刻得到提升了。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不可以一日不读书”也是建立在其基础上的。热爱读书是前提。毛主席说出这句话,他同样也是这么做的。他一生将《资治通鉴》读了十七遍。为了研读《楚辞》,翻阅了五十多种不同版本。书的边边角角都被他翻毛了边。书上更是布满了他即兴之时,由感而发写下的感悟,第一遍读与第二遍读的意思可能完全不同。这就是对读书达到了痴迷的地步。萝卜青菜,各有所爱,读你想读的,学到知识,总是好的。

书执手中细品之,书灯熄灭也惜之。做一个善读之人,也做一个善悟之人。就在当下,抓住间隙中的感动。你会觉得,原来这个世界,还可以这么理

记忆里的炊烟

高二(6)班 周珂羽

小时候,奶奶的手艺是极好的,一粒粒鸡丁泛着油光,安详地于盘中卧下,金黄的玉米粒与豌豆混杂,点缀在鸡丁之上,远远地便能闻到这勾人的香。

奶奶平日里很凶,院子里都流传着奶奶的传说,久之竟被套上了个“四恶之首”的头衔,也难怪,从面相上看,确实让人感觉她并不和蔼,连岁月也未能磨平她硌人的棱角。

斜阳正挥洒着温馨的余光,将孩子们嬉戏的身影渐渐拉长,沉浸在欢乐中的肚子还未忆起作响,这时,一定会有声强有力的吆喝将美好打断。

“小八斤呐——,恰饭喽——”

小伙伴们不约而同地笑开。推搡着我,往家的方向。

“你奶喊你回家吃饭喽!小八斤啊!”

伙伴笑着四散而去,肚子方才想起咕咕地叫,我们也才想起和长辈约好什么时候回家。

“奶——,下次我在外面玩能不能别喊小名了,还喊那么大声,羞死了。”我意犹未尽地撂下手绢,迫不及待地冲向八仙桌,嘴里还抱怨着。

“啪”手背重重地挨了一下,一道通红的痕迹乍地显现。我到吸一口冷气,触电似的收回手,来回拼命地揉搓。

“疼,疼,疼,疼,疼”我还在不停地甩手。

“话该,吃饭前不洗手,下次手给你敲掉!”奶奶恶狠狠地呵斥着,还没说完便死死地捏住我的手,连拖带拽地来到水池边,直到肥皂用小了一圈,一双手被攥地发青她才肯罢休。奶奶用工匠雕琢玉石般细腻的目光端详着我的手,生怕仍有“漏网之鱼”。

“下次回来要先洗手啊,不洗不许吃饭!”奶奶心满意足地放开我的手。

还没等奶奶说完,在奶奶欲松未松时,我便将手扯出,奔向餐桌,等奶奶入座。

“臭小子!”奶奶乐了一下,又操起那把被摩挲到反光的老蒲扇慢悠悠地前来赴宴。

奶奶有个规矩,晚辈必须等到长辈动过筷后才能用餐。因为这条规矩,我已经数不清挨过多少下了,现在忆起,手背似乎还火辣辣地痛。

我乖乖地坐着,不耐烦地拄着筷子。奶奶好不容易入了座,不紧不慢地持起筷子,却故意似的迟迟不肯动口。桌子都快要被筷子拄通。

“奶,我下次一定洗手,你快动吧,馋死我了!”

“一定?”

“嗯呐嗯呐嗯呐,一定一定一定!”我如捣蒜般点着头。

象征性的第一口动完,她便放下了筷子。只剩我在大块朵熙。

余晖透过黑色尼龙网的洞眼,稀稀落落地降临。巷内的小风轻轻吹,抚平夏的躁动。奶奶微眯着眼,轻轻地晃着蒲扇,为我驱赶蚊蝇。笑意在她的眼角堆起,愈累愈多。

“奶,你的手艺真好啊!"我忙里偷闲地抬了下头。

“那可不,好吃就多吃一点,再等个15年啊,我再做给我重孙子吃!”老太太将头一点一点地仰起,晃蒲扇的手也渐渐慢了下来,干脆将眼直接闭起,兴许是在为自己的重孙子起名呢吧。

时间像黑暗中一双温暖的手,眨眼间,斗转星移。

我不再跟奶奶住了,不知怎地,奶奶似乎也被岁月磨平了棱角。她常打电话来,每次都是些小事。像什么电视因为不插插头而打不开;忘了开太阳能而没有热水用;忘了别在袖口的针放哪去了……

这次是我接起了电话。

“喂?”电话那头传来了沙哑又熟悉的声音。

“奶!"我没掩饰住久违的激动。

谁——啊——?”

“我,你的宝贝孙子。”

“啊!小八斤呐!”语调明显上扬。

安,怎么啦,打电话来是有什么事吗?”

电话那头是良久的沉默。

“害,年纪大喽!刚想说啥我竟然给忘了,不中用喽——”

奶奶听力也不行了,两句话我们俩有来有回地问了三遍,答了三遍。电话里,李奶奶家的鸡下了几十个蛋又可能是十几个,魏奶奶家的漂亮媳妇生了个大胖小子抑或是个女娃娃。

直到最后,家常话尽,奶奶也没能忆起到底为了什么事而打电话。

“奶。”我快喊到没劲了。

“嗯?”

“我周末去看你!”

“真的?”激动的声音如花般在我耳旁绽开。

“真的!”

奶奶重重地把老年机放下,哼着我从未听过的小曲。欢乐穿过没有介质的电话两头,充斥在空气中。

我推开那扇斑驳锈迹的铁门,探头望去。崭新的阳光透过陈旧的尼龙网,零零散散地于那古老的八仙桌上趴下。熟悉的官保鸡丁还蒸腾白汽。她老人家躺在院子一隅的藤椅上打着小盹。

我轻轻走进,自觉地洗了手,用得肥皂小了一圈。悄悄地走至藤椅旁,将奶奶轻轻摇醒。

……

象征性的第一口吃完后,我迫不及待地夹起一粒鸡丁。眉头微蹙。没有咽下我便嚷嚷道:“奶,你把糖当盐了!”

“什么?奶听不见!”她将耳朵夸张地凑近。

我愣了一会儿,眼眶蓦地湿润。

“奶!你的手艺还和以前一样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