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至诚至深】教师下水作文两篇
原题重现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亚坤大三准备考研的时候想换专业。妈妈很奇怪:“儿子,当初大学专业是你自己选的,而且这三年你的学业成绩也很优秀,为什么要换专业呢?” 亚坤回答说:“当初我不了解这个专业,学了之后才了解了;了解了才知道将来所要从事的工作并非我奥正喜欢的职业,所以想换专业。至于大学成绩一直很好,那是因为我一直在努力全西了解这个专业,现在了解透彻了,才明白自己是真的不喜欢!”
亚坤的故事给面临人生选择的你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你对自身发展的思考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少于 800字。
热爱并坚持热爱的选择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早在先秦时期,孟子就基于“性善论”,在鱼和熊掌中选择了熊掌,在生与义中选择了义。选择从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艰难,热爱并坚持热爱的选择,就是个人最好的选择。
基于热爱的选择,哪怕前路荆棘密布,也依旧甘之如饴。冬奥期间,谷爱凌的故事传遍大街小巷,她学习成绩优异,专业技能突出,是最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但是纵观她的成长之旅,我们不难发现,不管是体育项目的选择还是学业的选择,都是基于热爱,因为热爱,所以能为之奋不顾身。同样的还有“翊鸣惊人”的苏翊鸣。要说为了名声和金钱,那么他大可借助电影《智取威虎山》中“小栓子”一角进入演艺圈,走上演员的道路,这与单板滑雪相比,终归是轻松一点。但是因为热爱,所以他还是回到了单板滑雪的怀抱,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把雪地当作自己的家,打磨自己的技术,即便稍有不慎就会骨折,但是,康复后继续投入训练。如果不是源自内心深处的热爱,那么他是无法坚持下来的,也无法做到“翊鸣惊人”
谷爱凌和苏翊鸣的成功仅仅是因为热爱吗?当然不是。除了热爱,坚持热爱的选择更为重要。说坚持热爱的选择,倒不如说是坚持信仰的选择。
我们常说“伟大的人民解放军”“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但是他们为什么伟大?《长津湖》热播期间,大家都在表达对抗美援朝战士们的敬意,觉得他们这仗打得真不容易——环境艰苦、物资不足、敌我力量悬殊,感谢他们为我们留下的安宁和富足。这当然称得上伟大,但他们的伟大又不止如此。抗美援朝精神中有一点是“保家卫国”,战士中的大多数也都是因为这一句简单的口号,背井离乡许多年,可是他们看到了这个口号的实现吗?他们见到了祖国的繁荣富强吗?没有。对于他们而言,这是一份愿景,这是信仰实现的样子,他们还在实现信仰的路上。他们不知前路如何,但是他们坚信这份选择终将实现,为了它的实现,就算付出生命又如何。
在我们这短暂却精彩的人生旅途中,我们将面临太多“鱼和熊掌”的选择,我们无法做到每一次都选对,就像亚坤也曾选错过专业一样,但是就这样一错再错吗?不啊,及时止损,整装再出发就是了。谁没错过?“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也曾犯过错误,但是在这之后能够科学、客观地对待自己的历史,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挫折后毅然奋起、失误后拨乱反正,不断开创新的局面。勇于进行自我革命,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这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形成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的显著标志。
汪国真在《热爱生命》中写到:“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基于热爱去选择,并坚持热爱的选择,哪怕错了也没关系,“收拾旧山河”,整装再出发!
(贾佳)
选胜寻幽处,择林结草庐
世间通衢广陌万千,如临岔道,或有举棋不定者徘徊踟蹰,或有信马由缰者恣意而为,或有纵横驱驰者笃定所往。凡此种种,因人而异。所以,一旦人生“问君欲何至”,或许每个人都要“下马问前程”。在这既定的时间法则中,人被各种因素裹挟着向前,或许踏开深山荆棘行,煌煌正道万里明。
人生路口,热爱为首,选择可以是心有热爱而秉持自我。向心中所爱看去,是季羡林在歧路口凭心而定雪与桃花,既可天际明雪,冰心玉壶,也可云蒸霞蔚,前程似锦;是三毛愿在来生做一棵树,既可在土里安详,也可在风里张扬。生活就是选择的结果,要么被动痛苦,要么主动幸福。它来自最朴素的现实和最遥远的理想,就像海子渴望的喂马劈柴和面朝大海。身处时代洪流的我们,必定在繁复的人生选择中找到出口,而热爱又必定是一个重要的答案。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选择可以是心有方向而坚定毅然。往心中所执走去,是霍去病骁勇善战,封狼居胥,喊的一声“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便为国征战边野;是祖逖渡江北上,势如破竹,振臂一呼“如不扫清中原,誓不再回江东!”便一生献给事业。这种信念是为心中的方向赴汤蹈火、义无反顾,是《热爱生命》中所言“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如果说热爱是将选择的意义放大,那么这种“宁为兰摧玉折,不为瓦砾长存”的信念便是将选择的存在变实。在此时,我们凭借的不是一腔热血,而是贯彻到底“不为凯撒,宁为虚无”的意志。
至道无难,唯嫌拣择,选择可以是破除执念而顺遂世事。以心中所郁想去,是扬子临歧路而哭,为之可南可北;是墨子见练丝而泣,为其可黄可黑。有时执着也是痛苦的根源,也正因如此,才会有刘伶病酒,有王戎装疯,有阮籍穷途而哭,有向秀朝中隐逸。金刚经有言“因无所住而生其心”,告诉世人不必滞留一切感知际遇。世事原貌、人生境遇本就是中性的,所谓好坏对错出发于个人内心。也许,同一件事,在不同的人或时空里会有不同的感受。正如僧璨所说“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执着的心必定落在二元对立的两边观念,其中体悟运用,存乎一心。
“人生即选择。”萨特用存在主义的逻辑告诉每个人都可以对自己的事情做出自由的选择,但同时也要承担起自己选择带来的命运和重任。当想起沉重的后果,人往往会面露难色。但“事不一而理有定在,犹百川万折,必归于海”,人最终还是要走上一条自己选择的路。雪莱说:“流星在选择中下沉,太阳在选择中上升”,我们究竟是会让灵魂向下堕落,还是会向上跃升?
(韦子龙)